用户登录 ENGLISH
学术科研
成果获奖 +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科学研究 >> 成果获奖 >> 正文
机械工程学院获国家级科技奖项(15项)
日期:2018-05-25 点击:

机械工程学院获国家级奖励项目

械工程学院以重型机械及装备为特色,以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等重点学科为基础,不断强化优势学科,积极发展相关学科,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较高的科研水平。

近年学院在科研奖励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学院教师及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部分获奖成果展示如下:

华长春教授作为第二参加者完成的“网络系统的分布式感知与协同控制基础理论与方法”项目瞄准网络系统的分布式感知与协同控制国际前沿,开展了网络系统的感知-传输-控制一体化方向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该项目设计了异构网络分布式感知和组网的融合设计架构,阐明了异构网络分布式感知收敛性受网络拓扑约束的内在机理;提出了具有级联和关联结构的典型网络系统控制综合方法。 8篇代表性论文均发表于领域顶级期刊,其中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受到30多位各国院士和IEEE/IFAC Fellow的引用和正面评价。基于该项目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工业网络监控系统的构建和网络主从控制系统实现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并在钢铁企业成功实现监控网络部署和应用,开发的云台随动系统应用于“三一重机 ”远程专业救援挖掘机中。曾获2006年度、2016年度教育部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该项目荣获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杨志南教授作为第二完成人完成的“超细贝氏体钢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围绕超细贝氏体钢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在铁路辙叉、高端轴承以及高强度耐磨钢板等领域的应用技术难题开展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成果不仅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并得到各应用领域的高度认可。开发的超细贝氏体钢辙叉使用寿命(过载量)达到3.5亿吨,新型超细贝氏体轴承钢先后纳入到2项国家标准和2项行业标准中,并称其为“第二代贝氏体轴承”高强度耐磨钢板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以及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该项目荣获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金振林教授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并联机器人机构拓扑与尺度设计理论 项目围绕并联机器人构型设计、性能评价、尺度综合及应用开展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单篇论文最高他引209次、SCI他引90次;分别以中、英文形式出版高水平专著2部。成果为并联机器人机构优化设计和产品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利用该成果创新设计出了12 种并联结构新装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5 项。
该项目荣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刘宏民教授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冷轧板形控制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与工业应用” 项目打破了国外对冷轧板形控制系统的长期技术封锁和垄断,是我国冶金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大进步,填补了国内板形闭环控制实际工业应用的空白,板形仪可顶替进口,跨越提升了我国冷轧带钢板形控制技术水平。该成果可用于新建冷轧机的高水平研制,现有轧机的改进提高,对于提升我国冷轧机装备水平,提高板形质量,生产高级精品带钢,适应我国高级汽车板、家电板、建筑板和电子工业用板的市场需要,以及实现钢铁企业的产品升级和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
该项目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益群教授主持完成的“冷带轧机高精度液压自动控制(液压AGC)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是机电液综合控制高端技术,包括单机架冷轧机、冷连轧机的液压AGC和高精度虚拟连轧系统。本项目的研制成功,突破了困惑我国数十年的技术难题,打破了国外大公司长期对中国高速冷连轧核心技术(液压AGC)市场的垄断。
该项目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宪奎教授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中薄板坯连铸机成套技术与关键设备开发及应用”项目,涵盖中薄板坯连铸机总体设计技术、全部核心成套设备,共完成国际领先及重大突破核心技术与设备8 项,重要创新技术与设备4 项,已获得和受理发明专利4 项,实用新型专利11 项。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薄板坯连铸机成套技术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该成果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聂玿珉教授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150MN锻造水压机本体结构分析与模型实验研究”项目,生产的150MN锻造水压机是目前正式投入使用的世界上吨位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超大型自由锻水压机。以聂绍珉教授为首的课题组针对150MN锻造水压机的本体结构进行了详尽的计算及实验研究,为150MN锻造水压机本体的预紧参数确定、整体性评价及各大梁等关键部件的技术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该成果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杜凤山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完成的“无缝钢管减径产品工艺优化及其质量控制”项目建立了适用于无缝钢管工业生产的工艺理论体系,为无缝钢管新产品开发、新工艺制定及产品质量最优控制提供了决策方法;建立了基于多学科理论的仿真模型,自主开发了钢管减径过程非线性有限元数值仿真系统。在企业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成果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白振华教授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的“宝钢高等级汽车板品种、生产及使用技术的研究”项目通过在冶金、材料、工艺、装备和控制等学科领域上的系统研发,探索出一套高等级汽车钢板的全工序生产技术,共开发出183个汽车板品种,形成了超低C、N、O的炼钢控制技术、钢板性能稳定技术、钢板板形控制技术、表面无缺陷钢板控制技术等钢板制造技术和成形、焊接、涂装等钢板使用技术。
该成果荣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刘宏民教授负责完成的“板带轧机板形控制的理论体系、数学模型、仿真软件及其应用”建立了板带轧机板形控制的理论体系和数学模型,并将理论模型和控制策略按照其内在联系集成,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研制出板形分析及预设定控制仿真软件。通过对大型冷热板带轧机,进行板形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改造提升,显著地提高了板形质量和生产效益。
该成果荣获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申光宪教授主持完成的“延长大型轧机轴承寿命研究”采用轧机综合自位理论发明了微尺度可控辊系机构,在弯辊力和轴向力复合作用下既能轴向固定工作辊又能保证四列组合轴承各列均载。使SKF组合轴承寿命由3279小时提高至10670小时;国产组合轴承寿命由1300小时提高至4120小时,经济效益显著。
该成果荣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周超教授主持完成的“金属型材三维拉弯工艺及设备”是集工艺、模具、液压、电气、气动为一体的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采用先进的型材延伸率控制模式,使产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目前已有三十六台套设备投入使用,配套十一种主力车型,该项目为我国汽车零部件及其工艺装备的国产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成果荣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益群教授主持完成的“IGC650HCW精密冷带轧机成套设备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科研项目主轧机采用新型辊系结构单机架四辊可逆式轧机,结构简单,刚度大,板形控制能力强。板厚自动控制系统统(液压AGC)精度高、可靠性强,可轧制最小厚度0.12mm,厚差为±0.002mm。机组的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成果荣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林树忠主持完成的“锰电池正极锰环自动装配机”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上处于领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碱锰电池正极锰环的装配过程,是生产碱锰电池的重要环节。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采用国产设备生产碱锰电池的厂家,多半采用手工装环工艺,其余则采用半机械化装环生产线。碱锰电池自动装环机采用立式集中布局方案,将进口的3台装环机和1台复压机集中于1台机器,布局新颖,构思独特,结构简单合理,传动可靠,节约能源,制造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锰环上料及钢壳上料采用皮带端面摩擦间歇传动,克服了上料过程由于积压、冲击而损坏锰环和钢壳现象,使上料平稳可靠;转盘供料传动机构简单,供料充分,能够满足装环机要求。
该项目荣获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0335-8057031

0335-8074783

mec@ysu.edu.cn

机械工程学院公众号
国家冷轧中心公众号
燕大液压公众号
燕大锻压公众号
燕大机电公众号